网络民粹主义的防范与应对
民粹主义因具有崇尚多数主义、喜欢暴力革命、追求极端平均、缺失权利观念等特征,给社会带来危害。近年来,民粹主义日渐抬头,成为一些国家的“现象级”思潮,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粹主义借助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掀起了猛烈声势。当前,网络民粹主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突出的社会政治问题,一些学者甚至用“民粹主义大爆炸”来描述其发展趋势。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警惕、有效防范。
当前,网络是民粹主义“大爆炸”的绝佳场地,散乱的民粹主义声音不断聚集和放大,发展成为冲击社会和谐、政治秩序和国家安全的一股强大力量。
网络民粹主义作为社会思潮,其主要内容是反建制、反精英,极端强调平民对价值和道德的垄断,即民粹主义者声称只有他们能够代表人民,对抗所谓背叛平民和国家利益的精英。与面对面的交流不同,网络具有匿名性,自我克制和尊重他人被极大削弱;网络表达更多的是情绪的即时宣泄,理性思考欠缺,因此网络空间更适合发泄不满和传播愤怒。网络民粹主义者寻找丑闻,不关心真相和事实,造成思想和舆论空间的撕裂。
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策略,通过所谓的“政治精英”怨恨式动员,煽动民粹主义者的情绪,将他们的能量转化为选票或街头政治,推进政治议程或夺取政权。由此,网络成为动员民粹主义的有力武器。算法制造出来的“信息茧房”,是“狗哨政治”的天然温床,一些政客及其支持者通过散布阴谋论、传播仇恨情绪,团结支持群体,迎合他们的主张和偏好,从而对平民大众完成整体性的操纵和控制。
网络民粹主义作为社会运动,借助参与者崇拜魅力型领袖,期许杰出者带领大众进行激进的社会变革,以达成自己的目的。操纵者往往借助特定时机和事件,将网络民粹主义从网上的情绪宣泄转变为现实生活中大规模的、有政治诉求的颠覆性行动。从跨国影响来看,由于网络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外部政治势力对网络舆论和社会运动的渗透与控制更加便捷。外部势力为民粹主义者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后者从网络走上街头,通过社交媒体将街头政治变成全球直播,壮大舆论声势。
网络民粹主义何以泛滥,成为公众眼中的“洪水猛兽”?历史地看,在传统社会,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话语权的扁平化是一种进步,但也在消解维系社会秩序的权威,使得民粹主义挣脱束缚,在全球范围回潮。
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分化是网络民粹主义者的愤怒之源。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制造了巨量财富,但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尤其是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使得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产生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作为上一轮全球化引擎的美西方日渐走到自己的反面,内部的反全球化力量逐渐壮大,网络民粹主义者将愤怒投向了全球化的支持群体,却无视本国产业政策失败、政府能力削弱、财富分配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
全球化带来的身份危机让网络民粹主义日益加剧。全球化削弱了主权国家的地理和政策边界,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跨国流动,“大门口的陌生人”越来越多,与族群、宗教、文化多元化相伴随的是身份危机。近年来,具有纳粹主义色彩的极右翼组织和政党在欧美社会及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但实际上,网络民粹主义者将自己标榜为“真正的爱国者”是一种幻觉,他们无法真正重建国家的身份认同。
算法操纵是网络民粹主义汹涌泛滥的技术支撑。网络时代,注意力经济和算法控制正在引发社会民众的认知危机。更糟糕的是,在一些国家,科技公司负责人和政治人物交叉渗透,将社交媒体打造成为竞选机器,精准动员民粹主义选民,实现政治和经济利益。
网络民粹主义的泛滥是现实问题的预警,忽视和压制只会不断累积和传播怨恨,最终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只有从源头上加以治理,网络民粹主义才能被合理疏导和有效遏制。
加强对科技产品的监管。科技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政府必须通过合理监管引导它们在追求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政府部门应严格监管算法的使用,塑造更加包容的网络空间。政府还应重视网络舆情的跟踪研判,尤其要注意切断极端情绪的线上、线下互动传导。
为民众提供更多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公平。研究显示,网络民粹主义的盛行程度与受教育水平成呈负相关。教育可以让人更加理性包容。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参与发展,更加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并从中获益,才能消除怨恨。
民主制度需要动态发展,才能吸纳和满足民众的差异化诉求。在西方代议制民主中,人民选出来的代表不一定符合选民的期许,精英与民众的隔膜越来越深。因此,要想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力,必须使民主真正运转起来,了解民众的真实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棘手问题。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还有,应对网络民粹主义离不开国际合作。一方面,必须推动实现更加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减少民粹主义的魅惑力;另一方面,国际社会需要在充分认识网络民粹主义破坏性的基础上,共同采取治理行动,阻止其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