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电竞·(中国电子竞技平台)-共建电竞产业未来

王楚钦在本届世界杯的意外落败让国乒商业化浪潮迎来终极考验?-im电竞

im电竞

游戏资讯

王楚钦在本届世界杯的意外落败让国乒商业化浪潮迎来终极考验?

  

王楚钦在本届世界杯的意外落败让国乒商业化浪潮迎来终极考验?(图1)

  尽管王楚钦在WTT系列赛事中展现统治力,但在奥运会、世乒赛等赛事中,个人荣誉权重更高。

  3.乒乓球商业化面临困境,如场馆较小、观众有限,导致门票收入偏低,转播视角难以展现旋转魅力。

  4.然而,国乒商业化热炒粉丝经济,使得部分头部流量选手赛场外收入远超赛场内奖金。

  5.王楚钦的成功引发了关于国乒商业化路径的争议,如何在传统荣誉体系和转型商业赛事体系之间取舍成为难题。

  就在下午,澳门世界杯半决赛,王楚钦在3-1领先的大好局面下,被巴西一哥雨果·卡尔德拉诺完成绝地翻盘,最终3-4输掉了比赛。

  这场球,王楚钦打得不算好,而雨果又打得非常好,所以最后这个结果,虽然有些冷门,但也合情合理。

  对于当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王楚钦来说,尽管他在WTT系列赛事中依然展现着自己的统治力,但令人尴尬的是,他三大赛单打夺冠挂0的纪录,仍未能打破。

  这也是当前乒乓球这项运动最无奈的地方——奥运会、世乒赛、甚至是影响力稍次的世界杯,在选手的个人荣誉权重当中,是远远超出其他所有赛事的。

  WTT赛事的CEO曾经力劝国际乒联废除世锦赛和世界杯(奥运会他管不到),这一点足以说明,在当前乒坛,三大赛不管是在流量热度上,还是在商业价值上,都要强于WTT赛事。

  然而,如果是对体育圈比较有了解的朋友,就应该知道,一个体育项目的商业化越是成熟,奥运会、世锦赛此类“官办”赛事的荣誉权重,大概率就会相应的变得越小。

  比如足球、篮球、网球和棒球,这几个公认商业化做得最好的项目,比拼选手个人荣誉的时候,会去算你拿过多少枚奥运金牌、拿过几次世锦赛冠军吗?

  或许足球世界杯是个例外——但世界杯在本质上而言,也是现代体育商业化制造出来的最大的吸金怪兽之一。

  反过来说也就是,一个项目如果太过于看重奥运会和世锦赛的成绩,那么这个项目的商业肯定是做得不太好,多半只能靠政府拨款和奥委会的资金,才能维持运转。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多次提到过,乒乓球商业化的困难一直都不是参与人口——毕竟欧洲打乒乓球的人其实非常多,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比如拜仁队的穆勒,就喜欢没事玩两手。

  乒乓球的商业化痛点,一是场馆比较小,入场观众有限,导致门票收入偏低,二是无论何种转播视角,都很难完全展现出乒乓球的旋转魅力。

  所以,虽然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但实质上,在过去,整个项目几乎完全是靠着举国体制的财政拨款来养着。

  90年代中期,体委开始了改革,希望能够推动各个项目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核心思想就一个——国家出不了那么多钱了,你们要自己想办法找饭吃。

  很失败——乒超联赛20块钱一张票还送盒饭,都没人愿意去看,赞助商如果不是花人情,也基本找不到。

  这才有了蔡振华主政国乒之后提出的国乒“第二次创业”的计划,而他的弟子刘国梁,则被视为一脉相承的精神继承者——为此,他甚至不惜亲手把当时资历更老、序列更前、功勋更高的尹肖教练踢到地方队,来确保刘国梁的接班。

  刘国梁上台后,也不负众望,用天才般的商业架构来完成了国乒商业化的一半进程。

  其中固然有时代的红利,但也有刘国梁的运营之功,以及国乒梦之队多年积攒下的好口碑。

  因为一个成熟的商业化竞技项目,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大量有消费意愿的观众+能够持续盈利的赛事+可以通过项目养活自己的足量运动员”

  观众的消费意愿(门票、周边)决定下限,观众的数量直接影响广告投放金额,决定上限。

  以网球为例,近两年法网门票收入大概占总收入的20%,电视转播权30%,赞助商收入30%,周边贩售及其他商业开发20%(并不精确,只是大概)。

  而足球和篮球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赛事联盟经营分成15%+门票15%+转播权35%+自主广告经营10%+周边15%+其他商业开发10%。

  网球大满贯赛事,每年盈利大约2-3亿美元,其中20%也就是5000万美元左右将会作为球员奖金发放(总共200名左右参赛选手)。

  需要指出的是,大满贯有4个,下面还有若干1000赛500赛和250赛,奖金都不算低。

  当前全世界商业化最成功的英超联赛,每年盈利65亿美元,其中的60%也就是40亿美元会作为球员薪水发放(总共600名左右球员)。

  NBA每年盈利超过100亿美元,其中50%也就是50亿美元会作为球员薪水发放(总共550名左右球员)。

  作为对比,去年WTT北京大满贯总收入约2500万美元,门票收入200万美元,赞助收入100万美元,商业开发收入2400万美元,其中大约200万美元作为奖金发放(总共100名左右运动员),占比……8%?

  很显然,国际乒联贴钱也要铺开摊子搞WTT,就是为了普及和扩大乒乓球运动在全球的影响力,好从电视转播当中分到一点残羹,但目前看来,运营得不能说是很成功,还一直有传闻说WTT的财政状况很不健康。

  而且,WTT系列赛事现在是两面不落好——既损害了国内好不容易做起口碑的乒超赛事和直通赛系列,也因为隐性剥削让许多国外运动员怨气沸腾。

  所以,目前而言,乒乓球的商业开发现状是——大量有消费意愿的观众+摊子铺得太大窟窿补不住只能画大饼的赛事+绝大多数几乎不可能纯靠WTT体系的商业赛养活自己的运动员。

  国乒当前热炒粉丝经济,使得只有少量的头部流量选手赛场外的收入远超赛场内奖金。

  比如,目前国乒的商业化热度几乎完全集中在王楚钦(90%的男队热度)和孙颖莎(70%的女队热度)。

  在今年之前,王和孙能够接到的商业代言其实档次都很一般,但在巴黎奥运会之后,两人在争议中热度持续爆炸,再加上成绩的回潮,反而吸引到了一些真正有档次的大赞助商。

  有粉丝估算过,王楚钦和孙颖莎的商业年收入估计超过500万美元,但这其中分成给国家队和经纪人团队的比例未知);而中底层选手以及外国选手,并不能享受到粉丝经济的红利,大部分外国知名选手的收入状况仅仅比家境不错的普通人要稍好一点。

  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乒乓球的商业化是处在怎么样一个尴尬的位置了——简单来说,就是起了个好头,但还没能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自循环体系。

  我们先不谈他身上那些有争议的技术特点,但必须承认的是,他的整个技战术体系,都建立在发接发的基础上,在舒适圈内,他就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而即便是在舒适圈外,他的实力也是至少世界前五。

  与此同时,他训练刻苦,几乎是无条件服从教练的安排,几次技术改造转型都很快而且很成功,再加上无须讳言的北京队背景,出头拔尖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一直以来都有不少人诟病,国乒教练组向王楚钦倾斜了太多资源——但事实上,王楚钦的成功还真不是全靠帮出来的。

  东京周期到巴黎周期,超长待机的马龙和天降紫微星的樊振东,这一老一少,正GOAT副GOAT,彻底卷死了很多夹在中间的中生代,从什么周雨、方博到什么周启豪、梁靖崑和林高远,几乎就没有能站住脚的。

  而和王楚钦技术特点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还同是北京队出身的黄友政,最近也不是没有资源倾斜投入,但他打出王楚钦当年的效果了吗?

  然后就是时代的红利了——王楚钦的崛起时间正好与国内短视频兴起、国乒粉丝经济膨胀的上扬曲线相重合,再加上他也愿意配合宣传炒作,这才成为国乒有史以来第一个成功的“养成系”产品,获得了恐怖的粉丝基础。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国乒的商业化完全是基于粉丝经济的依托,而不是这项运动本身的魅力。

  至少网球迷、足球迷和篮球迷,大多都能言之有物的谈论起简单的技战术,比如勇士队的挡拆体系,曼城队的高位压迫套路等等……相关的专业赛后战报热度也很高。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们就多次说过,那些现在还在相信什么“梦马落点”的粉丝,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去看专业的乒乓球视频,并且有空就去实际玩上两把乒乓球。

  不然,在这种粉丝经济下,国乒虽然确实是挣到钱了,而且还不少,但其中蕴含的风险也非常高——

  比如,因为国内体坛近两年来持续出现粉丝饭圈搞事,导致总局多次要求乒协与饭圈割席——我们此前也多次写过分析文章指出,这几乎不可能做到。

  比如,前面说过了,享受的红利,或者说,享受到大部分红利的,仅仅只有少数人。

  又比如,如果不是通过运动本身的魅力,而是靠偶像个人魅力吸引到的粉丝,将会面临一个最终极的困境——如果偶像退役了呢?张继科之后有王楚钦,王楚钦之后呢?

  IM电竞官方入口

  体育偶像的养成可不像娱乐圈,随便阿猫阿狗素人化个妆捧一捧就能上,你至少要有世界顶尖的实力!这种人真的好找吗?尤其是现在国乒的梯队建设一言难尽的情况下。

  所以,现在大家再带入国乒教练团队,就能够理解他们的焦虑——尤其是网传这次为王楚钦足足准备了五个教练,就是要确保他的第一个三大赛单打冠军。

  体育竞技,终究还是要靠硬实力来说话,如果实力不够硬,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偶然和意外。

  毕竟他的一身功力,有八成构建在发接发的技术体系之上——而众所周知,发接发历来杀生不杀熟,同样依赖发接发的日本著名选手伊藤美诚,其陨落原因之一,就是比赛打得太多,诡异的发球线路终于被破解了。

  而王楚钦(以及孙颖莎)作为国乒有史以来最为成功、商业价值最高的偶像化运动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WTT的重点赛事是不可能允许他们退赛的——任性退赛的樊振东是什么下场,大家也都看到了。

  这不,在多个比赛样本下,王楚钦最近的正手大角度罩门,终于被昨天的杜达试了出来,然后被今天老辣的雨果偷袭得手。

  虽然在赛后,许多痴心的球迷一直在场馆里高呼“王楚钦,你最棒”,而且久久不愿散去,但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这个项目里的粉丝如果都是如此集中于一个人身上,那这条道路无疑是……比较失败的(这里并没有任何说王楚钦不好的意思,望周知)。

  一面是传统荣誉体系的权重考评,另一面是转型的商业赛事体系的光鲜亮丽,如何取舍,真的很难——这个问题不止是在考验王楚钦,也是在考验刘国梁。

  当然,对于运动员来说,最好的回应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那该死的比赛赢下来!

关键词:

最新资讯